农村集体经济的“五项创收”为:一是资产出租收入,把村集体资产盘点清楚,进行公开招租获得收入;二是资源处置收入,把村集体的土地、林地、矿产、水源等资源登记入帐,有计划地出租出让获得收入;三是服务组织收入,组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生活服务获得收入;四是商业经营收入,开办小商店、小旅社、小饭店,既满足发展需要,又获得经营收入;五是股份合作收入,把所有投入都作为股份进行管理,从中获得股份收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加强村级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水平的需要,是提高村级党组织为民办事能力的需要,是改善村级工作人员待遇和履职能力的需要。村集体经济收入低的根本原因,是村级资产、资源、资金管理水平低,是服务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低,是村域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低。
充分盘活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构建产权清晰、分配合理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运行机制,最大限度挖掘增收潜力。我县有耕地33.19万亩,园地2.86万亩、林地156.31万亩、草地2.01万亩,农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资产2.02亿元,集体资金达2.45亿元,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要充分借鉴孟连县“334”、蒙自市“622”联农带农等先进经验,积极大胆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利益联结模式,创新模式组建产业联合体,建立1+N多种模式,如:乡镇党委+集体投资公司+党总支+党支部+龙头企业+运营企业+合作社+协会+金融+基地+农户多种组合体,利用3年左右时间,每个村必须发展1个以上可持续发展产业模式。
不断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联农带农,关键是因地制宜地建立紧密稳定的利益共同体,让企业、农民、村集体都有收益。县乡各相关部门要把联农带农机制建设作为重点,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因地制宜探索机制模式,通过保底分红、入股参股、服务带动等方式让农民能获利、多得利。要创造更多在全州乃至全省全国可推广、铺得开的联农带农模式。比如:共和镇军屯村委会党支部领办创办合作社发展的众鑫模式,以三变改革为锲入点,让让分散资源“聚”起来、让农业产业“兴”起来、让群众生活“富”起来。人头入股,农民变股民。全村698户农户2772名农村居民按照每人10股,每股100元量权,从单家独户的生产经营中解脱出来,变直接经营为持股分红,与合作社成为连股连利、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土地入股,资源变资产。在保证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全村11个村民小组将辖区2972亩耕地土地承包经营权一次性入股到合作社,按照每亩10股定价量权,变简单的土地流转为土地入股经营,把分散在各家各户的承包地重新集中起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现金入股,资金变股金。以财政、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项目资金为杠杆,引导农户按照自愿原则,每户不超5股限额,以100元一股的金额吸纳股金,将村民入股的24.61万元(2461股)汇集起来参股到合作社,让资金在市场中流动起来,壮大“资金池”,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又如:共和镇代冲村委会发展57亩小黄瓜产业,预计每亩收入最高可达15万元,去除成本1万元后,村集体可提取利润的3%作为集体收入,真正实现了企业、集体、农民都有收益的良性互动。
持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要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不能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的目标。2024年全县开展了全覆盖的农村集体“三资”监管突出问题集中专项整治,发现问题761项,涉及资金900.01万元,查处干部37件37人,三资管理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治工作中形成的“六抓六解决”的工作模式作为先进经验典型在全省宣传推广。2025年作为持续整治年,将深入有序推进专项整治工作,目前共发现问题6个,移交问题线索3条。持续扩大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平台的纵深使用力度,年内所有乡镇须在三资监管平台进行财务核算、资源资产台账更新管理,公开公示、线上审批、支付,切实解决村(居)民小组收支入账不及时、报账手续繁琐、公开公示不到位等问题,实现数字赋能监管。
持续依法依规推进农村改革管理。目前,农村集体资源资产处置还不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然乱象丛生,超长期合同、低价流转、违规二次流转等问题,严重侵害了群众利益,要切实实现“五项创收”落地见效,还须持续加大规范管理力度。2025年起流转的土地要依法依规开展行政审批和做好风险防范,对不开展行政审批,违规签订合同、不使用规范合同模板、暗箱操作流转、低价流转、恶意拖欠地租等违纪违法问题要依法从严追究相关人员责任。要充分利用好全州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试点县的有利条件,通过试点改革,充分盘活闲置农房、闲置宅基地,对一户多宅、产业发展占用等超出政策规定享受的住房、用地等探索收取收益机制,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收取的收益用于旧村改造、宅基地退出补偿、村庄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公益事业、村民事务理事会成员的误工补贴等。在执行《牟定县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放管”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适时出台相应的制度,解决好“三资”监管中难点堵点问题,通过规范管理促进农村集体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