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共和镇军屯村委会,600余亩连片稻田稻浪翻涌,一尾尾稻花鱼在稻田里穿梭,溅起细碎水花,一幅“稻浪翻滚、鱼跃田间”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共和镇以“典型引领、示范推广”为抓手,创新探索“水稻种植+水产养殖”生态农业发展路径,因地制宜培育稻鱼综合种养项目,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稻鱼共生”模式的核心是构建起天然生态循环。鱼在水田里游动,既能疏松土壤、抑制杂草,又能吃掉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害虫,鱼成为了“活农药”,使农药用量降低近一半。再加之鱼的粪便是水稻的天然肥料,又让化肥用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一。同时,水稻飘落的禾花又为鱼提供了食物,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生态闭环。这种“以鱼肥田、以鱼治虫”的模式,既改善了农田生态环境,又产出了口感优良的“生态米”和肉质鲜嫩的“稻花鱼”。
“我们这个稻田养鱼减少农药的成本,还环保,稻田养鱼还增加了一部分收入。”军屯村委会马军屯村村民张华说。
“以鱼肥田、以鱼治虫”并非简单地把鱼放进稻田。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力,离不开精细的管理。共和镇因地制宜,根据土壤条件和水源情况“量身定制”种养方案,从鱼沟开挖的深度、宽度,到鱼苗投放的时间与密度,再到低毒农药的科学施用,每一个环节都力求精准规范,确保农户缩减养殖场地与饲料成本的同时,让消费者也能买到更健康、绿色的农产品,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双赢。
“我们合作社今年种了600多亩水稻,在县农业农村局大力支持和政府的扶持下,我们今年600多亩稻田都养了稻花鱼,养这个稻花鱼减少田间的病虫害,提升稻谷优质、优良的口味。”军屯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陈继江介绍。

对农民来说,“稻鱼共生”模式为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当地村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种水稻,10亩田纯利润约5000多元;现在放了鱼,鱼能卖到20元左右一公斤,一亩田大概产出40公斤鱼,算下来10亩田稻与鱼的纯利润能到13000多元,多出来的8000多元,是水里的鱼和地里的稻子“合伙”挣的。
值得一提的是,因为吃着稻花长大,稻花鱼肉质鲜嫩爽口,鱼骨头软且带着稻花香,深受市场青睐。随着陆续上市,市场需求旺盛,订单纷至沓来。
“现目前稻花鱼陆续上市,来买的人也很多,按现目前的趋势看,我们今年卖这个稻花鱼收入是很可观的,对农民的增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军屯村村务监督委员会主任陈继江说。

共和镇的稻鱼综合种养实践,不仅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更是土地资源“一田双收”的创新突破。从技术指导规范种养细节到生态循环提升农产品品质,再到打造稻花鱼、生态米特色品牌,当不再满足于“多收三五斗”,当地依托“稻鱼共生”带来的绿色溢价实现了“一水两用”的巧思,让农田既产出生态效益,又结出经济硕果,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