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不断提高农业农村生产技术服务水平,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动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应用,引导农民科学选用先进适用技术,根据《云南省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意见指引(2023 年)》,结合我县实际,经专家组研究,确定了2023年牟定县农业主推技术,现进行推介发布。
附件:牟定县2023年农业主推技术简介
牟定县农业农村局
2023年9月20日
根据油菜产业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技术需要,对油菜精量直播、化肥农药减施、机械化作业等关键技术进行集成创新,形成了直播油菜轻简高效生产技术,解决油菜生产中农用物资利用率低、生产比较效益低、劳动力投入不足等产业发展瓶颈问题。集成技术应用持续推进减少生产用工、劳动强度,化肥农药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实现节本增效,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潜力,保障油菜生产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品种选择
根据各产区生态自然气候条件,因地制宜选用生育期适中、优质、高产稳产、高含油量、宜机收的广适性品种,优先选用杂交种。推荐使用适宜密植的早熟油菜品种,如云油杂15号、云油杂28号、云油双2号、云油33号及保油杂10号、玉油7号等品种。
二、规范整地、精量播种、合理密植
播种前机械化整地分厢,一般厢宽2.5-3米,厢面平整、沟厢分明。有条件的地区可选用油菜精量联合直播机,一次性完成整地、分厢、施肥和播种;或者采用背负式播种机、无人飞机等播种施肥。播种前建议晒种1-2天,并进行种子包衣或药剂拌种防治出苗期病虫害;播种量宜控制在每亩250克左右,种植密度在18000-25000株/亩。根据土壤肥力条件,选择适宜播种量、精量播种;并按随着播种期推后,适当增加播种量,增加种植密度的原则进行播种。播种后采用乙草胺等选择性除草剂进行一次化学除草。
三、科学施肥
氮、磷、钾和硼肥等微量元素肥料配合施用。
用量:中等肥力田块一般每亩用氮10-12千克、磷和钾各5千克、高质量硼砂1千克,可根据土壤肥料条件调整。有条件产区优先选用
油菜专用缓释肥、复合肥和复混肥等高效肥料。
施肥方法:采用单元素肥料种植,播种时施用50%氮肥和全部的磷、钾、硼肥,苗期和抽苔期看苗追施另外50%的尿素提苗;采用高效复合肥料,根据说明书、一般在播种时一次施肥,生长期间注意观察、必要时进行补充施肥。
四、田间管理
轻简化栽培一般不进行中耕除草、间苗定苗等田间管理。若播种量大或播种期土壤墒情较好,出苗多,宜进行一次间苗疏苗。田间管理重点是水分管理。宜视田间墒情,播种后灌水保出苗;抽薹后至成熟期灌水2-3次,速灌速排,防止田间长期渍水造成倒伏。
五、病虫害防治
油菜产区重点防治蚜虫、根肿病和菌核病。防治采用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物理防治主要是选用抗耐病品种预防病害发生,适当推迟播种期减轻根肿病发病风险,在抽薹期蚜虫始发时田间放置黄板防治蚜虫;生物防治主要是播种时施用盾壳霉预防菌核病发生,薹花期蚜虫发生初期田间放养蚜茧蜂防治蚜虫;确有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防治宜选用新型环保农药,选用无拮抗作用的防治农药同步防治,实现一次用药防治多种病虫害的目的。高效施药。为延长一次用药的防治时间和效果,有条件地产区,采用植保机或高压喷雾器进行统一防治;农户分散防治产区,建议采用高压喷雾器、毗邻农户共同防治。同时,尽量避免在花期用药、以免对蜜蜂造成药害,并影响农旅结合的油菜花观赏效果。
六、适时收获,合理储藏
油菜全田有70-80%的角果现黄,主花序中下部角果呈现枇杷色,种皮呈固有色泽时收获。有条件地区采用人工或机械割晒,机械捡拾脱粒的两段式机械化收获,或联合收割机一段式收获。脱粒后,充分摊晒,种子含水量低于10%时才能扬净、入库,仓储和运输加工。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2、机插水稻绿色高效栽培技术指导意见
为提高我县机插水稻绿色发展水平,降低生产成本,提质增效,保护生态,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品种选择
选用通过国家或云南省审定的适宜于本区域种植的优质、丰产、高抗病害、株型紧凑,株高小于或等于120厘米、生育期适中的水稻品种。
粳稻可选择品种为:云粳48号、云粳50号、滇禾优615、楚粳40号、云科粳1号、凤稻30号、云粳37号、丽粳15号等。
二、种子处理
晒种:浸种前3天-7天,晒种1天-2天。晒种时勤翻,防止暴晒,且种子干燥度应一致。晒好的种子放在阴凉、干燥处存放。
选种:用比重为1.13:1.16的盐水浸泡选种,捞出上浮的秕粒、杂质等,然后用清水清洗3次。
枝梗脱芒:对有枝梗或芒水稻种子,进行去枝梗和脱芒处理,处理后有梗率小于或等于2%,有芒率小于或等于1%(芒长小于1毫米),种子破碎率小于或等于0.5%。
浸种:按有关药剂的浸种要求浸种,浸种时间长短视气温而定,以种子吸足水分为宜,即达到谷壳透明、米粒腹白可见、米粒易折断无响声。
脱水:将种子置于通风阴凉处晾晒4小时-6小时,至芽谷含水率小于或等于32%,种子呈内湿外干、不粘手、易散落状态。
三、培育壮秧
播种:机插秧种子播种时间应晚于当地手插秧种子播种7天-10天。宜采用全自动播种流水线完成铺底土、洒水、播种、盖土等工序。粉碎床土,粉碎后颗粒直径小于或等于5毫米,用壮秧剂(200倍-300倍)拌土调酸和消毒,并搅拌均匀备用。铺完底土后,用清水淋透底土,土表不积水。籼稻播种量为60克/盘-80克/盘,粳稻播种量为80克/盘-100克/盘,秧龄短采用高限播种量,秧龄长采用低限播种量。机械播种均匀度大于或等于95%。盖种土用杀菌剂消毒,不拌壮秧剂,厚度约0.5厘米。
叠盘暗化出苗:将播种后秧盘叠盘堆放,每20盘-25盘为一叠,上面放置一张装土而不播种的秧盘,用黑色薄膜覆盖,保温、保湿、催芽。当秧盘种子出苗到0.5厘米时,将秧盘移到露地秧田或温室大棚摆盘育秧。
秧苗期管理:(1)施肥管理,秧苗期追肥两次,2叶1心时第一次追肥,移栽前2天-3天第二次追肥,追肥用量视苗情和叶色每盘施用尿素0.5克-1克,按1:100兑水拌匀后,于傍晚均匀喷施,不得直接在秧苗上撒施化肥;(2)秧田摆盘后灌水至半沟深,秧盘湿润后及时排水,夜间温度小于或等于14°C时应盖薄膜,秧苗1叶1心至2叶1心时控水,但应保持秧盘表面湿润。秧苗2叶期揭膜炼苗。四、整田插秧
整田:翻耕15厘米-20厘米,翻耕1次,旋耕2次;田面高差不超过3厘米,无残茬和杂草堆积;插秧前应进行泥浆沉实,砂壤土沉实1天,粘重的壤土沉实2天-3天;泥浆沉实后泥水分清,沉实不板结,水深保持1厘米-3厘米。
插秧:籼稻栽插行距30厘米,株距14厘米-20厘米,每穴2.0苗-3.0苗;粳稻栽插行距30厘米,株距10厘米-16厘米,每穴3.0苗-4.0苗;漏插率小于或等于5%,均匀度合格率大于或等于85%,伤苗率小于或等于4%,漂倒率小于或等于3%,作业覆盖面大于或等于95%,栽秧深度1厘米-2厘米。
五、施肥
总施肥量: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100千克-200千克;籼稻区每亩纯氮化肥施用量6千克-8千克,粳稻区每亩纯氮化肥施用量8千克-10千克;过磷酸钙施用量为40千克;硫酸钾施用量10千克。前作种植蔬菜的田块,应少施或不施肥料。
基肥:耙田前,商品有机肥、过磷酸钙按照总量100%施入。
促花肥:在水稻倒4叶期施用,籼稻区每亩施纯氮化肥3千克-4千克,粳稻区每亩施纯氮化肥4千克-5千克,硫酸钾全部施入。
保花肥:在水稻倒2叶期施用,籼稻区每亩施纯氮化肥3千克-4千克,粳稻区每亩施纯氮化肥4千克-5千克。
穗肥微调控: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达到预计穗数,拔节期叶色正常落黄,倒4叶抽出时顶4叶叶色淡于顶3叶的田块,按照比例施用促花肥和保花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过多、高峰苗较多、倒4叶抽出时顶4叶叶色浓于顶3叶的田块,不施促花肥。倒2叶抽出时叶色较浓的田块,不施保花肥,如叶色褪淡,施用保花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较少、高峰苗不足的田块,倒4叶抽出时每亩施用4千克-5千克纯氮作促花肥,倒2叶抽出时,施用相应的保花肥。
六、灌溉
返青期(移栽后15天左右),保持2厘米-3厘米水层。分蘖期,干湿交替灌溉,每次灌水3厘米以下,待自然落干后,露田湿润2天-3天,再灌水3厘米以下,如此反复进行。当茎蘖数达预期有效穗数80%左右,开始撤水晒田,籼稻区一般晒田10天-15天,群体高峰苗控制在穗数的1.3倍左右;粳稻区晒田5天-7天,群体高峰苗控制在穗数的1.1倍左右。孕穗至抽穗期,保持3厘米-5厘米水层。灌浆期到蜡熟期干湿交替灌溉。黄熟初期开始排水,洼地适当提早7天-10天排水,漏水田可晚排水。
七、绿色防控
在田埂插草耙、种植蜜源植物,田边种植芝麻和大豆等显花植物,保护如蜘蛛、寄生蜂、扑食性昆虫等天敌。应用杀虫灯、食诱剂、害虫天敌、生物制剂等农业、物理、生物措施,控制害虫。使用枯草芽孢杆菌、春雷霉素、井岗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病害。
八、注意事项
了解当地水稻种植区域土壤肥力状况和水稻病虫害发生规律,做到精准施肥和病虫害防控,尤其是前作为蔬菜、马铃薯等的田块,视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化肥农药使用量。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农技推广服务中心
3、杂交玉米叶龄模式精准施肥技术指导意见
玉米是我县第一大粮食作物,对粮食生产及畜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尽管化肥的使用曾经使玉米单产大幅增长,但不科学的施肥方法导致玉米肥料利用效率低下,尤其是大量化肥使用引发的土壤板结、环境污染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研发适合云南省的玉米精确定量栽培技术至关重要,不仅可节约用肥、提高肥效、减少污染,而且是高产、优质、安全、生态和高效生产的重要因素。南京农业大学凌启鸿教授团队已建立了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方法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与南京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了云南玉米水稻丰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范,成功地开发出了杂交玉米叶龄模式精准施肥技术,并在玉米生产上进行了示范。增产增效情况:根据试验示范结果显示,采用叶龄模式精准施肥与常规施肥相比,产量略微增加或者差异不显著。使用叶龄模式精准施肥每亩仅需施肥一次,相对于常规施肥可减少一次施肥用工,减轻了劳动强度。按照每亩施肥1次1个工,每个工100元计算,使用叶龄模式精准施肥每亩可节约100元。此举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同时还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节本增效的目的。
一、品种选择
针对气候特点、土壤情况、茬口安排、栽培管理水平等情况,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如:川单99;金六谷30;地沃7号;宣晟4号、云瑞408等。
二、精细整地
前茬收获后,及时深耕晒垡。播前耕翻耙平,使土壤上松下紧,表土平细。
三、合理密植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目标产量等情况,合理确定种植密度,一般4000-5000株/亩。
四、适时播种
根据节令,适时播种。一般在谷雨至芒种播种;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地区,可比常年露地正常播期提前7-10天播种。
五、精准施肥
当玉米70%的植株达到第8(玉米总叶片数为17-18片叶)或第9片叶(玉米总叶片数为19-20片叶)平展时,每亩一次性使用尿素30千克,施肥深度10-15厘米,并覆盖。
六、病虫害防治
根据病虫草害田间调查与监测预报,采取杀虫灯诱杀,释放天敌昆虫,喷洒绿色环保农药、微生物菌剂,防治病虫草害。
七、种衣剂选择
使用含有5-10%浓度的氧化锌纳米颗粒和1-10毫克/升浓度的褪黑素的种衣剂,可以有效改善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状况,提高玉米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促进生物量的形成。同时,还可以帮助解决土壤重金属超标问题,改善土壤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八、适期收获
籽粒变硬,乳线基本消失,基部黑色层出现,苞叶松散时,及时收获。
九、注意事项
明确品种特征特性和总叶数,掌握最佳施肥叶龄。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植保植检站
4、猪群近交程度控制技术指导意见
为科学做好猪群近交程度控制,防止近交衰退,保证猪群生产性能,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个体编号
(一)编号原则
1.保证唯一性。每个编号对应一头猪,保证在同一猪场同一品种猪群内没有重号。
2.有明确含义。编号要能区分个体的出生年度、同一年度内的窝顺序号与窝内个体顺序号等信息。建议采用我国种猪遗传评估方案的编号规则,即一头猪的编号由15位字母和数字组成。其中:第1-2位为品种代码,用英文字母表示(如DD表示杜洛克猪、LL表示长白猪、YY表示大白猪等);第3-6位为个体出生猪场代码,用英文字母表示;第7位为场内分场编号,由一位数字或英文字母表示,可先用1-9,然后再用大写字母A-Z,无分场的用1;第8-9位为个体出生年度,取自然年度的后两位数;第10-15位为个体耳号,用数字表示,由两部分组成:第10-13位为场内个体出生年度内窝顺序号,第14-15位为窝内个体顺序号。
例如:DDXXXX222012309表示XXXX猪场第2分场2022年出
生的第123窝中的第9头杜洛克猪。
3.简洁易读。在保证唯一性的前提下,个体编号应尽量简单明了,不要试图将个体的所有信息都包含在个体编号中,以致编号太长;同时要避免使用特殊符号。
(二)个体标号方法
1.打耳缺。仔猪出生时用消过毒的耳缺钳在猪耳朵的边缘打一些缺口,每个缺口代表一定的数字,所有缺口所代表的数字加起来就是该个体的耳号,基本原则为:左大右小,上1下3,公单母双。
2.戴耳标。将写有个体编号的特制塑料标牌或专门的电子耳标穿戴在猪的耳朵上。耳标脱落时,要及时补戴。
二、系谱记录
及时准确记录个体系谱,每条系谱记录应至少包括:个体编号、品种、性别、出生日期、父亲编号、母亲编号;生产销售的种猪需制作系谱卡,系谱卡一般以横式系谱卡为宜。基本原则为后代在左、祖先在右,同代个体中公猪在上、母猪在下。
种猪系谱的记录和管理可用Excel等电子表格进行,有条件的猪场可选用专门的计算机软件。
三、近交监测
根据猪群系谱记录,借助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如GBS系统等)适时计算猪群中每个个体的近交系数,掌握猪群近交程度及其变化。
四、控制措施
猪群近交程度控制,需在规范做好个体编号、系谱记录和近交监测的基础上,从种猪选留、选配与血缘更新等方面进行。
(一)种猪选留。除考虑个体体型外貌、生长发育和估计育种值(EBV)外,要重点考虑选留种猪的血缘分布。除特殊情况外,每个家系都应选留一定数量的公、母猪。建议每头公猪的后代原则上至少选留1头公猪,每头母猪的后代至少选留1头母猪。
(二)种猪选配。除考虑公、母猪性能对比情况外,要充分考虑与配公、母猪间的亲缘关系,尽量做到均衡配种。除特殊目的外,应避免亲子、祖孙、三代以内有共同祖先以及亲缘系数在12.5%以上的公、母猪间配种。
(三)血缘更新。当猪群闭锁繁育时间过长,猪群近交系数过高、出现明显近交衰退时,应引进与本猪群品种相同、生产特性相近的种猪进行血缘更新。
5、牛结节性皮肤病防治技术指导意见
牛结节性皮肤病是由山羊痘病毒属结节性皮肤病病毒引起的牛全身性感染疾病,显著特征是患病牛全身皮肤出现结节病变。该病传染强、发病快,给肉牛养殖造成重大损失。为防治此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防范措施
(一)消除传染源
杜绝从疫区购买牛只,新购牛只隔离观察28天,检测不是感染牛方可混群;严格控制疫区、发病场或高风险区的人、物、车来访;对发病动物及污染物,实施严格的隔离消毒措施尽快消灭传染源;对料槽、水槽等牛只可能存在交叉感染区域严格消毒。
(二)切断传播途径杀灭吸血昆虫(蚊、蝇、蠓、蜱等)
病牛隔离防止舔舐;严格消毒,清除污染的饲料和饮水;无害化处理医源性污染;严禁使用感染公牛进行自然交配。
二、免疫程序
(一)常规免疫程序
每年3月份,所有牛只普免5头份山羊痘活疫苗,21-30天加强一次;犊牛出生即可免疫5头份山羊痘疫苗,21-30天加强一次;非疫区地区,为减少工作量,提高免疫效率,犊牛可组批免疫;发病地区,在基础免疫的基础上,根据周边牧场发病情况,全群应加强免疫;正在发病牧场,未发病牛只,紧急加强免疫10头份山羊痘活疫。
(二)固定免疫程序
项目 |
时间 |
免疫对象 |
|
基础免疫 |
首免 |
3月底4月初 |
全部牛只 |
二免 |
4月底5月初 |
全部牛只 |
|
犊牛免疫 |
首免 |
0-30日龄 |
犊牛 |
二免 |
30-60日龄 |
犊牛 |
在3月底4月初,对全群牛只进行首次免疫,4月底5月初做第二次免疫;犊牛在0-30日龄进行首次免疫,30-60日龄做第二次免疫。
三、疫苗使用方法
疫苗配比稀释
山羊痘疫苗是冻干活苗,用生理盐水稀释使用。1.抽取5毫升生理盐水;2.加入至疫苗瓶内;3.摇晃至充分溶解;4.用12×20的针头,从疫苗瓶边缘处进针,扎入疫苗瓶内;5.用1毫升一次性注射器,拔下针头,按0.25毫升/头牛抽取疫苗;6.压上针头,整齐放入疫苗盒内。
免疫注意事项
注射时,选取尾根侧后方位置,避免粪便污染;消毒的酒精棉球湿润即可,过多的酒精残留会导致疫苗免疫无效;采用皮内注射,注射后观察是否有鼓包(黄豆粒大小)。
四、病牛治疗
典型症状
患病牛只高烧,体温可达41℃以上。头颈、四肢、乳房、生殖器、会阴部位出现2-4厘米的皮肤结节,结节凸起坚实,呈圆形。
病牛饲养管理
1.若发现病牛,应及时隔离,防止相互舔舐。
2.注意让病牛多休息,多饮水,多喂富营养且易消化的饲料。
3.尽量保持病牛圈舍清洁,防止粪污污染病牛体表,继发感染。
4.注意观察病情的演变,及早淘汰。
病牛治疗
1.体表用碘甘油喷涂,场地及料槽可用碱式泡沫消毒液,戊二醛,苯扎溴胺等进行洗消处理。
2.体表结节破溃而有继发感染的可用青霉素加链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每天注射2次,连续用药4至6天。
3.呼吸道上皮细胞损伤,有脓性分泌物和呼气恶臭的推荐使用以下抗菌药物之一进行治疗: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泰乐菌素类抗菌药物: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瑞可新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四环素、多西环素泰妙菌素类抗菌药物:支原净、沃尼妙林氯霉素类:氟苯尼考
4.重症牛只还应配合对症治疗药进行静脉输液。
5.轻症可选用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保肝护胆,抗病毒为主的中兽药,按照产品推荐程序使用。
6.没有出现肺部和皮肤等继发感染的,不要轻易使用抗病毒药、抗菌药、解热药、消炎药。
6、肉牛养殖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指导意见
主导品种2个:曲辰9号、红丹10号。
主推技术1项: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
技术概述:全株玉米青贮是将乳熟末期至腊熟期带穗的整株玉米切碎后,在密封无氧的环境下,通过微生物厌氧发酵,制作成一种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营养丰富的饲料。推广全株玉米青贮制作技术,可通过科学选种、适期收获、原料切割、籽粒破碎、压窖、封窖、取料等各制作环节的控制,提高全株玉米的青贮制作技术水平,避免由于青贮制作方式不当,造成营养物质的损失,确保牛羊等反刍动物吃上优质的青贮饲料。
技术要点:1.品种选择。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当地种植的生物产量高、干物质含量高、青贮品质优、持绿性好、抗倒伏、抗病虫害、耐密、适应性强的粮饲兼用型或粮饲通用型青贮玉米品种。各地在具体选种时,要根据养殖及市场需要,结合当地自然气候、耕作制度等特点合理安排春播、夏播的青贮玉米生产,做到播期合理、熟期搭配。2.种植管理。包括除杂整地、精量播种、合理密植、水肥调控、中耕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3.青贮设施。提倡青贮窖青贮(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进行裹包青贮),青贮窖的容积要根据畜群结构、饲养规模、饲喂天数以及青贮饲料的种类来确定。在青贮作业前要检查青贮窖的墙体和地面,不能有裂缝,如有要修补;其次要清洁青贮窖,最好太阳暴晒2-3天或者用消毒液消毒后才用;另外如果有条件要在窖壁两侧铺不低于8丝(0.08mm)塑料薄膜。4.原料准备。(1)适期收获:青贮玉米的最适收获期为乳熟末期至蜡熟初期,全株含水量平均为65%-70%,干物质含量达到30%-35%。如以籽粒乳线位置作为判别标准,乳线处于1/2至3/4时适宜收割。(2)留茬高度:收获时注意青贮玉米留茬高度控制在15-20cm之间,最短不要超过15cm,以免把土壤里不利青贮发酵的细菌、真菌和梭菌等带入青贮料。5.原料切碎及玉米籽粒破碎。青贮玉米收获后应该及时切碎,从原料收获到入窖,时间最好不要超过8小时。原料的切碎长度一般1.0cm-2.0cm,为了提高消化率,宜将玉米籽粒破碎,籽粒破碎指标:超过95%的籽粒被粉碎到1/3-1-4(籽粒破碎的最佳直径是4.75毫米)。6.装填和压实。在装窖过程要排除空气,压实时要求均匀密实。原则是逐层装入,每层15~20cm,装一层压实一层,采用机械压实(拖拉机或者大型轮式机械),边装填边压实,尽可能把整个表面多压实几次。原料压实后一般密度要达到650Kg/m3以上(最好750Kg/m3-850Kg/m3)。7.封窖发酵。严密封窖、防止漏水漏气。装窖前,将内衬为黑色的塑料薄膜铺在窖壁上(黑白膜:内衬为黑色,外衬为白色);装窖后,将多余的塑料薄膜铺在青贮窖的上方,搭接处至少重叠1米以上;窖顶再铺一层塑料薄膜,最后压上轮胎密封好,建议轮胎以每平方米1.6-2.1个均匀地盖在表面上。一定要注意装窖、填压、封窖工作不要超过7天。在发酵过程中应该经常检查密封性,并及时补漏,顶部出现积水要及时排除。8.青贮添加剂的使用。为提高全株玉米青贮的品质,可适当添加青贮专用添加剂。添加剂要根据使用说明稀释后,在卸料后、推压、封窖前等三个阶段均匀地喷洒在青贮料表面。添加剂的使用必须符合GB/T22141、GB/T22142、GB/T22143、NY/T1444等标准。9.开窖后取料管理。(1)封窖1-2个月后可以开窖使用。(2)每天用多少取多少,取后盖好封口、压紧。(3)每次青贮截面的取用深度不低于30cm,取料截面要整齐,从上而下取料,防止过多空气进入,避免二次发酵。(4)青贮窖头、窖尾及窖边和上面30cm的青贮料尽量不要饲喂怀孕母牛和泌乳牛。
适宜区域:本项技术可在全县应用推广。
注意事项:1.全株玉米青贮饲料应符合饲料卫生标准,在饲喂阶段,要注意发霉、腐败的青贮饲料不能饲喂动物。2.在青贮玉米的收获、加工、贮藏、利用的各环节注意以下安全问题:(1)注意机械收获运输过程的安全,特别在雨量偏多,山地道路泥泞地区。定期检修运输机械,发现故障应及时检修。(2)青贮工作开始前对各类青贮机械包括收割机、铡草机、配电设备、镇压机械及取料机械等进行现场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检修,排除安全隐患。(3)对青贮工作人员进行安全生产培训,严格按照青贮制作程序规范操作。(4)注意环境通风,防止工作人员在装填、取料过程中缺氧。
7、畜禽粪污治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指导意见
一、技术概述:
以推动畜牧业绿色发展为日标,按照畜禽粪污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原则,通过清洁生产和设施装备的改进,减少用水量和粪污流失量、恶臭气体和温室气体产生量,提高设施装备配套率和粪污综合利用率。重点围绕生产沼气、沼肥、肥水、堆肥、沤肥、商品有机肥、垫料、基质等以资源化利用为目的的处理方式,兼顾作为场内生产回冲用水、农田灌溉用水和向环境水体达标排放等处理方式,规范建设标准,科学建设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设备,促进污柒防治与畜牧业协调发展。提升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全程化监管能力,培育养殖场管理者的环保意识,实现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日常化、常识化和普遍化。
二、技术要点:
畜禽养殖场应根据养殖污染防治要求和当地环境承载力,配备与设计生产能力、粪污处理利用方式相匹配的畜禽类污处理设施设备,满足防雨、防渗、防溢流和安全防护要求,并确保正常运行。交由第三方处理机构处理畜禽粪污的,应按照转运时间问隔建设粪污暂存设施。畜禽养殖户应当采取措施,对畜禽粪污进行科学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1.圈舍及运动场粪污减量设施
畜禽养殖场(户)宜采用干清粪、水泡粪、地面垫料、床(网)下垫料等清类工艺,逐步淘汰水冲粪工艺,合理控制清粪环节用水量。新建养殖场采用千清粪工艺的,鼓励进行机械干清粪。鼓励畜禽养殖场采用碗式或液位控制等防溢漏饮水器,减少饮水漏水。新建猪、鸡等养殖场宜采取圈舍封闭半封闭管理,鼓励有条件的现有畜禽养殖场开展圈舍封闭改造,对恶臭气体进行收集处理。畜禽养殖场(户)应保持合理的清粪频次,及时收集圈舍和运动场的粪污。鼓励畜禽养殖场做好运动场的防雨、防渗和防溢流,
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畜禽养殖场(户)应建设雨污分流设施,液体粪污应采用暗沟或管道输送,采取密闭措施,做好安全防护,输送管路要合理设置检查口,检查口应加盖且一般高于地面5厘米以上,防止雨水倒灌。
2.富禽粪污暂存设施
畜禽养殖场(户)建设畜禽粪污暂存池(场)的,液体粪污暂存池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液体粪污日产生量(立方米/天·头、只、羽)x暂存周期(天)x设计存栏量(头、只、羽),固体粪污暂存场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固体粪污日产生量(立方米/天·头、只、羽)x暂存周期(天)x设计存栏量(头、只、羽),暂存周期按转运处理最大时间间隔确定。鼓励采取加盖等措施,减少恶臭气体排放和雨水进入。
3.液体类污贮存发酵设施
畜禽养殖场(户)通过敞口贮存设施处理液体粪污的,应配套必要的输送、搅拌等设施设备,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液体粪污日产生量(立方米/天·头、只、羽)x贮存周期(天)x设计存栏量(头、只、羽),贮存周期依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农林作物生产用肥最大间隔期确定,推荐贮存周期最少在180天以上,确保充分发酵腐熟,处理后蛔虫卵、粪大肠杆菌、镉、汞、砷、铅、铬、铊和缩二脲等物质应达到《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建设两个以上敞口贮存设施交替使用。畜禽养殖场(户)通过密闭贮存设施处理液体粪污的,应采用加盖、覆膜等方式,减少恶臭气体排放和雨水进入,同时配套必要的输送、搅拌、气体收集处理或燃烧火炬等设施设备。密闭贮存设施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液体粪污日产生量(立方米/天·头、只、羽)×贮存周期(天)x设计存栏量(头、只、羽),贮存周期依据当地气候条件与农林作物生产用肥最大间隔期确定,推荐贮存周期最少在90天以上,确保充分发酵腐热,处理后细虫卵、粪大肠杆菌、镉、汞、神、铅、铬、铊和缩二脲等物质应达到《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鼓励有条件的畜禽养殖场建设两个以上密闭贮存设施交替使用。畜禽养殖场(户)采用异位发酵床工艺处理液体粪污的,适用于生猪、家禽全量粪污的处理,发酵床建设容积一般不小于0.2(生猪)、0.0033(肉鸡)、0.0067(蛋鸡)或0.013(鸭)(立方米/头、羽)x设计存栏量(头、羽),并配套供氧、除臭和翻抛等设施设备。
4.液体粪污深度处理设施
固液分离后的液体粪污进行深度处理的,根据不同工艺可配套集水池、曝气池、沉淀池、高效固液分离机、厌氧反应池、好氧反应池、高效脱氮除磷、膜生物反应器、膜分离浓缩、机械排泥、臭气处理等设施设备,做好防渗、防溢流。处理后排入环境水体的,出水水质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入农田灌溉渠道的,还应保证其下游最近的灌溉取水点水质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5.固体粪污发酵设施
畜禽养殖场(户)可采用堆肥、沤肥、生产垫料等方式处理固体粪污。堆那宜采用条操式、强制通风静态垛、槽式、发眯仓、反应器或覆膜堆肥等好氧工艺,根据不同工艺配套必要的混合、输送、搅拌、供氧和除臭等设施设备。沤肥宜采用平地或半坑式糊泥静置等兼氧工艺。生产垫料宜采用密闭式滚筒好氧发酵工艺,配套必要的固液分离、进料、混合、发酵、除臭或智能控制等设施设备,分离出的液体粪污应参照5.5液体粪污贮存发酵设施中的要求进行处理。堆(沤)肥设施发酵容积不小于单位畜禽固体粪污日产生量(立方米/天·头、只、羽)x发酵周期(天)×设计存栏量(头、只、羽),确保充分发酵腐熟,处理后蛔虫卵、粪大肠杆菌、镉、汞、砷、铅、路、铊和缩二脲等物质应达到《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
畜禽粪污采用沼气工程进行厌氧处理的,应配套调节池、固液分离机、贮气设施、沼渣沼液贮存池等设施设备,并采取必要的除臭措施。根据不同工艺可配套完全混合式厌氧反应器、升流式厌氧固体反应器、干法厌氧发酵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升流式厌氧复合床、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厌氧颗粒污泥膨胀床反应器或竖向推流式厌氧反应器等设施设备。畜禽粪污采用户用沼气池进行厌氧处理的,应符合户用沼气池设计规范要求,建设必要的配套设施。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液还田利用的,宜通过散口或密闭贮存设施进行后续处理,贮存容积不小于沼液日产生量(立方米/天)×贮存周期(天),贮存周期不得低于当地农作物生产用肥最大间隔期,推荐贮存周期最少在60天以上,确保充分发酵腐熟,处理后蛔虫卵、粪大肠杆菌、镉、汞、砷、铅、铬、铊和缩二照等物质应达到《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很量要求》。沼气工程产生的沼渣还田利用或基质化利用的,宜通过堆爬方式进行后续处理。堆肥设施发群容积不小于(沼渣日产生量+辅料添加量)(立方米/天)×发酵周期(天),确保充分发酵腐熟,处理后烟虫卵、粪大肠杆菌、镉、汞、砷、铅、铬、铊和缩二脲等物质应达到《肥料中有毒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利用沼气发电或提纯生物天然气的,根据需要配套沼气发电和沼气提纯等设施设备。
附录1
单位畜禽粪污日产生量参考值
单位:立方米
畜禽种类处理方式 |
生猪 |
奶牛 |
肉牛 |
鸡 |
鸭 |
羊 |
|
固体和液体分别处理 |
固体粪污产生量 |
0.0015 |
0.025 |
0.015 |
0.00012 |
0.00035 |
0.001 |
液体粪污产生量 |
0.0085 |
0.030 |
0.010 |
0.00008 |
0.00015 |
0.0003 |
|
固体和液体(全量粪污) 同时处理 |
固体粪污产生量 |
0.025 |
0.0002 |
0.0013 |
|||
液体粪污产生量 |
0.01 |
0.055 |
0.0005 |
水冲类工艺单位主要备禽类污日产生量推荐值:生猪0.013、奶牛0.1、肉牛0.06、鸭0.0015。逐步淘汰水冲粪工艺。
附录2
畜禽养殖场(户)堆(沤)肥设施发酵周期参考值
处理方式 |
堆肥(65℃≥堆体温度≥55℃) |
沤肥 |
|||
条垛式(覆膜) |
槽式 |
反应器 |
春、夏、秋 |
冬 |
|
发酵时间 |
=15天 |
≥7天 |
≥5天 |
≥60天 |
≥90天 |
注:1.发酵时间是指堆体温度达到温度要求后维持的时间。
2.推荐堆肥时间可以满足无害化要求,如对含水率和腐熟度有进一步要求还应进行二次堆肥。
3.冬季温度高于0℃的时,沤肥时间可适当缩短,但不应低于60天。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
8、兽药减量饲料环保养殖技术
一、技术概述:
(一)技术基本情况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兽用抗菌药因其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而被大量使用,但用药不合理所导致的细菌耐药性对动物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了潜在的危害。抗菌药物的过量使用会引起畜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危害畜产品,病原菌耐药性增加危害动物及人类健康,久而久之,将导致“无药可治”。近几年来,我省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食品安全的决策部署,坚持“产管”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深入推进兽用抗菌药综合治理,切实维护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和生态安全。2021年,我省制定了《云南省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工作方案》,鼓励养殖企业开展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试点工作,即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
(二)技术推广情况
2022年3月,根据《云南省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按照自愿参加的原则,我县遴选了养殖管理条件较好的20家(生猪、蛋鸡、肉牛、肉羊)规模养殖场参加第一批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行动(简称“减抗”行动),2022年8月,组织“减抗”行动养殖场开展“减抗”效果评价,20家“减抗”行动养殖场中,有6家(生猪)养殖场开展了“减抗”效果自评,提交了“减抗”效果评价材料,由县级组织有关专家进行评价后,于2022年9月将6家“减抗”行动养殖场向上逐级推荐给州级、省级评价。2023年9月,我县推荐上报的6家养殖场,经州级和省级评价,其中1家通过了省级评价,省相关部门已发文确定该养殖场为“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达标养殖场”,允许该养殖场使用“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达标养殖场”标识。2023年3月,按照自愿原则,我县8家养殖场参加第二批“减抗”行动,其中含第一批参加的7家(这7家养殖场在第一批“减抗”行动中未提交“减抗”效果评价材料,经征询养殖场意见,这7家养殖场自愿参加第二批“减抗”行动)。第二批“减抗”行动养殖场“减抗”效果评价工作待州农业农村局通知后统一组织开展。
二、技术要点
养殖场(户)根据畜禽养殖环节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特点和
预防、诊断、治疗的实际需要,树立健康养殖、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理念,从“养、防、规、慎、替”五个方面,建立完善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管控措施,提高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一是“养",即精准把好养殖管理“三个关口”。把好饲养
模式关,明确不同畜禽品种的饲养方式,精细管理饲养环境条件;把好种源关,有条件的应选取优良品种和品牌厂家的畜禽,按批次严格检查检测苗种健康状况,防止携带垂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把好营养关,根据畜禽不同阶段的营养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保证营养充足均衡,实现提高畜禽个体抵抗力和群体健康水平的目的,畜禽的抵抗力和群体健康水平提高,疾病减少,用药自然减少了。
二是“防”,即全面防范动物疫病发生传播风险。牢固树
立生物安全理念,着力改善养殖场所物理隔离、消毒设施等动物防疫条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和措施,按计划积极实施疫病免疫和消杀灭源,从源头减少病毒性、细菌性等动物疫病影响。
三是“规”,即严格规范使用兽用抗菌药。严格执行兽药
安全使用各项规定,严禁使用禁止使用的药品和其他化合物、停用兽药、人用药品、假劣兽药;严格执行兽用处方药、休药期等制度, 按照兽药标签说明书标注事项,对症治疗、用法正确、用量准确,实现“用好药”。
四是“慎”,即科学审慎使用兽用抗菌药。高度重视细菌
耐药问题,清楚掌握兽用抗菌药类别,坚持审慎用药、分级分类用药原则,根据执业兽医治疗意见、药敏试验检测结果等,精准选择敏感性强、效果好的兽用抗菌药产品;谨慎联合使用抗菌药,能用一种抗菌药治疗绝不同时使用多种抗菌药;分类分级选择用药品种,能用一般级别抗菌药治疗绝不使用更高级别抗菌药,能用窄谱抗菌药就不用广谱抗菌药;增加动物个体精准治疗用药,减少动物群体预防治疗用药,实现“少用药”。
五是“替”,即积极应用兽用抗菌药替代产品。以高效、
休药期短、低残留的兽药品种,逐步替代低效、休药期长、易残留的兽药品种。根据养殖管理和防疫实际,推广应用兽用中药、微生态制剂等无残留的绿色兽药,替代部分兽用抗菌药品种,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实现畜禽产品生态绿色。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动物卫生监督所
9、种畜禽场动物疫病净化技术
一、技术概述:动物疫病净化是指有计划地在特定区域或场所对特定动物疫病,通过免疫、监测、检疫、隔离、消毒、淘汰、扑杀、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技术和管理措施,消灭和清除病原,最终达到并维持在该范围内动物个体不发病和无感染状态的过程。动物疫病净化是动物防疫技术、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技术、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技术和生态安全维护技术的科学集成,是对养殖环节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的创新,也是规模化养殖场转型升级和参与国内市场竞争的重要条件。
二、技术要点:疫病净化技术主要通过“免疫(非免疫)—检测—淘汰/扑杀—再检测—淘汰/扑杀”的净化工作路线开展工作,运用自主抽样监测(本底调查)、强化免疫/非免疫控制、检测淘汰、全群清群与引种、监测认证与净化维持等手段,交叉贯穿,实现某种动物疫病或多种动物疫病净化。按照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场点净化顺序,先净化垂直传播疫病和重大动物疫病再净化其它动物疫病的病种净化顺序,先实施养殖场净化后实施区域净化的思路进行净化技术推广。
(一)免疫/非免疫的自主抽样监测。规模化养殖企业依据本场实际,针对疫病净化不同阶段采取相应措施,做到“一场一册”、“一病一策”。做好免疫病种的免疫程序执行,非免疫病种的筛查。通过自主随机抽样,每年1-2次采集不同生产阶段的畜禽血清监测抗体或感染抗体,采集拭子或组织样品开展病原学监测。种畜禽和后备家畜全覆盖抽检,其他生产阶段畜禽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抽检。
(二)强化免疫/非免疫控制。养殖场根据检测结果,对免疫病种的净化群体采取免疫、监测、分群、淘汰等管理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措施,促使全场疫病达到临床发病控制,再到最低水平免疫无疫状态,直至为下一步非免疫无疫奠定基础。对已经实施非免疫病种净化的群体,做好监测与感染病例的发现,做好淘汰与扑杀措施,维持免疫无疫状态。
(三)监测净化阶段(检测淘汰或全群清群)。针对免疫净化病种,畜禽免疫抗体合格率小于80%,实施免疫接种补免措施;净化群体监测病原学检测阳性,结合临床病例,进行阳性畜禽淘汰处理或全群清群。针对非免疫净化病种,净化群体监测感染抗体阳性或病原学检测阳性,结合临床病例,进行阳性畜禽淘汰处理或全群清群,保持持病种的净化。
(四)净化认证与维持阶段。通过前期的净化,连续两年的抽检监测,畜禽免疫抗体合格率大于80%,免疫病种或非免疫病种,监测为感染抗体阴性或病原学阴性,连续两年无临床病例,可基本认为达到净化状态,可按照《动物疫病净化创建示范场评估标准》,依照程序申请净化评估。达到净化状态或通过相关评估后,养殖场可开展净化维持性监测,主要做好病原学监测,适当调整免疫程序,评估生物安全措施有效性,评估感染风险。
疫病净化的开展,需要综合制定和调整本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措施作为配套,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补齐生物安全短板,精准实施疫病净化。同时也要强化部门实施好对净化企业的监督抽检工作,实施分级管理,对动物疫病净化场开展1-2次/年监督抽检;做好由点到面的工作总结与典型引导,积极组织开展疫病净化场区评估验收和动物疫病净化示范场/创建场认证管理,积极摸索扩展其他病种或在其他区域开展区域净化工作。达到维护养殖业生产安全、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卫生安全,全面提升我县规模化畜禽场动物疫病防控水平。
技术依托单位:牟定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