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定县人民政府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牟定县文化和旅游局关于答复县政协十届第四次会议第164号提案的函

索引号:11532323MB1506409J-/2025-0722014 公文目录:政协委员提案 发文日期:2025年07月22日 主题词: 文  号: 成文日期:

普明惠委员:

您在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大彝绣(服饰)非遗传承保护力度,助力牟定县文化振兴的提案”,交由我局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牟定县彝绣历史悠久,是彝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的民间手工技艺,被称为“指尖上的艺术”。它与彝族的历史、文化、信仰等紧密相连,承载着彝族人民的情感和记忆。近年以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发展工作。经过多年的努力,彝绣与左脚舞文化旅游产业互促互进、融合发展,如雨后春笋一般,逐步走上了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的路子,现在已成为牟定民族文化产业的名片,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至今,全县有国家、省、州、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7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省级5项、州级14项、县级57项;代表性传承人303人,其中国家级1人,省级11人,州级32人,县级259人。其中,彝绣(服饰)相关传承人81人,包括省级2人,州级5人,县级74人。由州非遗中心整合全州资源,共同推进彝绣、服饰保护工作,彝族服饰已经列入国家级保护项目,彝绣列入省级保护项目。

针对您提出的工作建议,我们将积极争取,共同努力达成现实。

一、关于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机制方面。我县成立了“牟定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落实人员负责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加强对非遗保护项目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的深入挖掘、调查和研究,全面系统采集录音、影像、文字、图片等资料,建立健全非遗数据库,挖掘出一批社会影响较大、文化价值较高、濒临灭绝的非遗项目,使我县传统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通过搭建保护工作体系,极大地推进了民间艺术传承和弘扬。在州发展彝绣产业“1+1+N”政策体系的保障推动下,我们积极争取和整合项目资金,建设县级非遗保护中心1个,非遗展厅1个、展室7个,民族文化传习所5个,89个村(居)委会文化活动室539个;申报省级非遗工坊1家,州级工坊6家,县级工坊35家;争取财政支持,分别落实国家、省、州、县四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每人每年20000元、8000元、5000元、1200元(从2025年开始,由于扩面,新增县级非遗项目20项,新增县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2人,县级非遗传承人补助调整为每人每年500元)。全县培育规上彝绣企业5家,发展壮大彝绣企业165户,培育绣娘8800余名。组织对县彝绣协会进行了换届 ,并组建彝绣专班,统筹调动专班成员单位力量,及时召开推进会议,立足资源优势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发展。相继投资20万元实施了“牟定县彝绣领军团队和示范车间建设项目”1个,投资40万元实施沪滇扶持建设彝绣车间项目1个,在蟠猫乡建成彝绣车间1个,在水冬瓜村和牌坊村建成彝绣坊各1个,估算总投资1902.31万元的“牟定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彝绣创业就业服务中心固定资产购置项目”有序推进。县科协利用彝绣产业科普带头人公民科学素质提升项目经费,组织34名彝绣骨干企业和绣娘到大理、鹤庆县新华村、丽江等地进行现场教学培训,组织开展农民技术职称评定200余名。探索制定《牟定县彝绣特色文化产业工作专班关于加强彝绣产业发展组织服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方案》,17家县级重点部门分包彝绣公司、技艺导师和宣传网红,合力重点培育12家彝绣公司,培养彝绣技艺培训导师10名,彝绣宣传网红12名。县文化发展领导小组命名了10个第一批彝绣产业示范村,彝绣产业经营示范户20个,彝绣能手200名。

二、关于创新传承方式,拓宽传播渠道方面。打破“口传心授”传统模式,借助短视频平台、直播带货、VR技术等载体,打造“线上刺绣课堂”——老艺人直播演示针法技巧,年轻创作者拆解纹样设计逻辑,让网友沉浸式感受刺绣魅力,让老技艺接上“新天线”。县文旅局、县融媒体中心做好彝绣产业视频策划,拍摄宣传,在短视频号、抖音等新媒体等平台每月推出短视频10期以上。在应急广播日常宣传中,每天下午播放一首《左脚调》歌曲,助推“左脚舞”和“彝绣”文化的浓厚氛围。县残联、县搬迁安置办、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分别组织“彝绣培训班”,开展残疾人绣娘培训。在彝和园培育“残疾人就业基地”2个。县科协申报科普示范项目1个。开发“刺绣非遗数字藏品”,将传统纹样转化为潮玩、表情包、文创IP,吸引Z世代关注;联动电商平台开设“非遗刺绣专区”,推动刺绣手工艺品从“小众定制”走向“大众消费”,用创新传播让刺绣技艺“看得见、学得会、买得到”。

三、关于持续推动文旅融合,促进产业发展方面。优化彝绣产业发展环境,整合项目资源,加大彝绣市场主体培育力度。对彝和园闲置门店进行摸排,采取减免租金的方式吸引更多有意愿制售彝族服饰和彝绣产品的人集中到彝和园来,解决一部分老弱病残人员就业问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和支持公司、个人等社会资本投入兴办彝绣公司或生产基地。依托庆丰湖开发,建设彝绣展销基地和彝绣服装设计服务中心、网红拍摄基地、匠人体验馆等,打造非遗创意空间,把彝绣等非遗文化植入旅游景区。探索非遗进酒店、进民宿、进高铁站。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宣传推广“公司+合作社+协会+示范基地+电子商务”“五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拓宽线上线下销售平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市场经营体系,创建“园区+合作社+公司+演艺+绣娘”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让彝绣成为群众的致富增收产业。

四、关于加强人才培养,夯实传承基础方面。坚持传承与发展并重,增加不断推出各级彝绣(服饰)非遗传承人,建设传习馆、刺绣室,实施“刺绣非遗传承人培育计划”,聚焦“守艺”——建立老艺人与年轻学徒“结对子”机制,通过师徒传习、工坊实训,传承针法、纹样设计等核心技艺,加大彝绣技能人才培养力度。以彝绣为切入点,通过彝绣传承人对彝族服饰图案寓意和图案画技的宣教、彝绣技艺讲解,以及结合时尚发展,从服装设计,非遗衍生品开发等角度讲授将刺绣分类、色彩搭配、绘画技巧、针法与彝绣元素创造性地纳入现代服饰、家居用品的装饰中,并辅以做好市场营销的方式方法和策略内容的传授,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训练、考察观摩、跨界交流、成果展示等手段,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融入时尚和实用性元素,强调创意、创新、营销与精品打造,以此促进绣娘掌握彝绣基本技能,提升刺绣手艺,并把彝绣特色文化发扬光大。完善传承人激励机制,通过命名彝绣产业示范村、彝绣产业经营示范户、彝绣能手、彝绣非遗工坊等,提升从业者荣誉感与归属感,让刺绣技艺“有人学、有人传、有人守”。

五、关于打造非遗年度人物,提升文化影响力方面。让“小人物”成为“大IP”,挖掘刺绣非遗传承中的典型人物——无论是坚守技艺半世纪的老艺人,还是返乡创业的“绣娘创客”,亦或是用刺绣助力乡村脱贫的带头人,联合媒体拍摄纪录片、开设专栏报道,讲述他们“一针一线绣出乡村故事”的历程。以人物为载体,将刺绣非遗与乡村振兴成果深度绑定,让“非遗传承”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鲜活实践,提升刺绣文化的社会认可度,吸引更多人关注、参与乡村非遗保护。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牟定文化工作的关心与关注,也希望您能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我县文化事业的发展。

牟定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5日